用户标签的定义分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标签其实无处不在,例如职位、收入、年龄等。在企业信息中,标签是某一种用户特征的符号表示。
用户在与企业的交互中,主动或者被动留下了很多数据,企业可以定义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形成了一个个标签,标签越多,我们对用户的理解就越深入,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用户标签构建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指根据用户的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用户模型。用户画像是标签的集合化体现,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精准用户群体以及用户需求等更为广泛的反馈信息。
用户画像是对外展示的有血有肉的“面子”,那用户标签则是以数据、逻辑支持整个体系的“里子”。
按照标签体系分级分层的方式,可以分为一级标签、二级标签、三级标签等,每一个层级的标签相当于一个业务维度的切面。在标签应用中按照不同的业务场景进行标签组合,形成相应用户画像。
在实际私域运营中,通常可以从渠道来源、用户等级、人口属性和消费信息这四个标签维度进行打标签,然后再根据各自企业的不同进行标签的细分。
渠道来源
顾名思义,渠道来源就是用户从哪个渠道过来的,一级分类可以分为线上以及线下。线上又包括投放渠道、裂变渠道以及电商渠道等,这些渠道又可以向下拆解。
我拿裂变渠道举例,可以根据用户参与了什么活动、有没有完成任务等完成打标签行为。这个根据公司的业务而定。
清晰的渠道标签一方面便于我们跟用户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用户精准度和价值的筛选条件,在后续的转化过程中,可以根据ROI数据调整运营动作。
用户等级
用户等级标签是在实际业务中用到的较多的一类标签。从运营者角度出发,它可以帮助我们定义用户现在的价值,对不同层级的用户采取针对性的运营方案;从用户角度出发,满足用户的尊重感和身份优越感,并可以激发“较低等级”的用户通过更多、更持久的消费获得更多的用户特权。
RFM模型是用户等级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R是最近一次消费时间。消费时间越近,意味着他对品牌的记忆、认可程度越深,这时品牌紧接着做活动、或提供其它服务,他们也最有可能会做出反应。
F是一段时间内用户的消费频率,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就越高,黏性越强。
M是一段时间内用户的消费金额,并不是每个用户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都是均等的,参考二八法则。
人口属性
人口属性指的是地区、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生日、婚否、家庭情况等标签,不同的企业会用到不同的子标签。
消费信息
消费信息标签非常重要,它包含了用户在平台的消费信息,知道了用户的消费偏好,我们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比如,消费能力、消费频次、消费偏好(比如,服装行业,用户更喜欢什么风格)、价格敏感程度、买过的产品(颜色、大小、价格)、参与的折扣、参与的促销活动……
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选择不同的标签体系。
如何给用户打标签
好了,我们弄明白私域运营过程中经常用的标签,那我们如何搭建用户标签体系,给用户打标签呢?
虽然标签体系是私域运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还是有的企业无法完成标签体系的搭建。究其原因,包含没有数据采集能力(即干不了)、各平台数据无法打通,形成数据孤岛(即没法干)。
需要有经验的团队,结合公司业务情况以及团队情况,才有可能建立起可落地、有价值的用户标签体系。
通常获取用户标签的方法有两种:
设计好关键词,自动提取
这种是自动化打标签,即基于预先设计好的标签分类以及标签词库,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提取、筛选,自动打上标签。比如消费频率,只要抓取用户在平台的消费数据,就能识别出这个用户消费过几次。
再比如消费价格、最近购买的产品、购买时所在的地域、颜色偏好等,都可以依赖系统自动化,通过对消费行为数据的筛选来识别。
这种标签需要结合运营部门、产品经理以及技术部门协同沟通,建立自动化、标准化的用户数据模型。关于技术层面如何搭建标签系统,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手动打标签
这种打标签的方式也很常见,通过运营人员与用户沟通交流,有意识地引导、记录,进而获得所需要的标签信息。
比如,在社群运营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基于用户在群内的活跃程度打上标签,优先转化群内高活跃用户。
这种标签因为是手动定义,容易出现员工给用户打标签的逻辑混乱,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情况。我们简单地举个例子:员工A,喜欢给多次复购的高价值用户,打上“S”标签;而员工B则喜欢打上“A”。所以会出现标签混乱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创建标签库的时候统一定义,并且定期培训和检查。
打了标签之后,我们的运营才刚刚开始。标签是我们在进行精细化运营时的一种利器,通常标签的应用场景有4个:
①了解用户
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标签体系构建用户的360°画像,从用户的各个维度进行分析,了解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特征,他们的兴趣偏好,而这些信息的研究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服务策略,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重要依据。
②精准营销
以数据为基础,建立用户画像,利用标签,让系统进行智能分组,获得不同类型的目标用户群,针对每一个群体策划并推送针对性的营销。精准化营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点对点的交互。它不但可以让营销变得更加高效,也能为企业节约成本。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简单地例子:假如公司对1月份购买过两罐A奶粉的用户通过企业微信推荐类似价格奶粉以及专属优惠券。
简单粗糙的方式是将这部分用户全选出来,然后推送到企业微信的员工,然后提醒员工触达给这部分用户。而精准营销是通过订单系统对购买过两罐A奶粉的用户进行监控,根据宝宝的用量进行消耗预估,在消耗结束的前一周给员工企业微信推送要推荐给用户的奶粉类型以及相应的优惠券,奶粉价格区间根据历史订单记录来判断,然后通过这种方式促成交易。
整个流程是基于营销自动化的流程,除了在具体沟通外几乎无需人工介入。效率提升明显
③产品创新
在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中,企业通过获取到的大量目标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合,初步搭建用户画像,做出用户喜好、功能需求统计,从而设计制造更加符合用户核心需求的新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体验和服务。
④个性推荐
众所周知,今日头条是个个性化的新闻推荐引擎,在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看来,算法是《今日头条》这款兴趣推荐搜索引擎应用的核心,这也是与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非常懂用户,精准推荐出用户所喜好的新闻,完全得益于算法,而正是精准推荐,使得今日头条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拥有了2.2亿用户,每天有超过2000万用户在今日头条上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个性化推荐也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用,我们通常所说的千人千面就是来自个性推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星云学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ouke.com/blog/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