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最近,清华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一下我们的朋友圈,然后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规律,还创建了一套预测模型,可以预测一个人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后谁会点开、谁会点赞,预测的精度超过80%。

最近,清华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一下我们的朋友圈,然后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规律,还创建了一套预测模型,可以预测一个人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后谁会点开、谁会点赞,预测的精度超过80%。

今天的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年龄与被激活的概率

首先,这个研究是和微信一起搞的,所以能拿到准确的后台数据。它一共使用了4800万个用户、6125万篇微信文章和75亿次互动的数据,包括是谁分享的文章、分享者的年龄、性别、分享者好友的年龄、点击文章的好友是谁、谁又在点击文章后点了赞或者点击文章页面里的“在看”。

当然,微信给出的供研究的数据都是把其他个人信息抹去的,并没有泄露隐私的风险。

然后,科学家们发文章描述了那个预测的数学模型是怎么建立的。但是,这并不是的重点,如果你对这部分学术内容感兴趣,可以找这篇文章来看。

我们只看看他们通过模型分析出的结果。

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首先是在微信“看一看”里点击文章的概率,和额外又点了“在看”按钮的概率,这个概率又按年龄和性别做了细化。有的人可能不知道“看一看”在哪儿,你只要打开微信,点下侧的“发现”按钮,里面就能看到“看一看”了。当然,这个是要开启的,如果没有的话,你可以去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去手动开启。在这个地方看文章,比朋友圈里看文章有更好的互动体验,因为你可以知道一篇你喜欢的文章,你的朋友是谁看了、谁喜欢了。

结果是这样的:

在“看一看”里出现的文章,被点击的概率大约是10%,而不但点击了文章,又去点了“在看”按钮,也就是说,我不但看了,我还希望别人知道我看了这篇文章的,这个概率大约是1%。也就是说,10篇文章中有1篇会引起好奇,10篇引起好奇的文章里有1篇会引发认同。

如果按年龄看,25岁这个看似是互联网中坚力量、最活跃的人群,其实反而是最不愿意点击文章和点击“在看”的;而70岁以上的人是最愿意点击文章和点击“在看”的。这一头一尾的概率相差大约1倍,比如,年轻人只有1%的会点击“在看”,而老年人的概率就能提升到2%。

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如果按年龄和性别两个维度去筛选,结果是这样的:

最爱点击“在看”的人是70岁以上的男性,比例高达3.5%,最不爱点击“在看”的是25岁左右的男女青年,比例只有不到0.5%。而最爱点开文章的是70岁以上的女性,比例高达15%,最不爱点开文章的是25岁的年轻女性,低到了8%。由此可见,老年人具有纯读者的属性,早已“训练有素”的编辑们起的文章标题,对他们确实更受用。

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接下来这张图,建议你仔细看一看,它说的是一个用户被激活的概率。

这个概念是这样的,打开“在看”后,你会看到里面有一篇篇的文章,除了题目外,下侧还显示人名,这些人名就是看了这篇文章并且点过“在看”的人。而我们决定是不是要点开这篇文章,其实不光文章标题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下面出现的人名也会影响我们是不是要点开。如果那个人对我很重要,比如说是我的领导、我的家人,或者我的对手,那这些属性会影响我看完后要不要也点一下“在看”。

当然,微信是不会把这些亲属关系、工作职位之类的信息透露给科学家的,科学家只能从年龄、性别等普通的属性,来统计一个人点过“在看”对另外一个人也点“在看”的影响。这就是被激活的意思。之后为了表述简洁,我们都使用“被激活”这个词。

这张表格我们可以这么看:

先找最低的,也就是黄得都发白的区域,有2个方格,用户年龄都是20-30岁,他们是最不容易被激活的一群人。尽管如此,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他们的激活还是有差异的,年龄在30-50岁的人最不能激活20-30岁的人。

我们再从这张图里找激活率最高的区域,有4个方格,就是深得发紫的区域。其中3个出现在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最容易受到激活的人群是70-80岁的人,他们最容易受到60-70岁、70-80岁的人的影响。而另外一个深紫色,也就是激活率最高的地方,很有意思,那就是十几岁的年轻人最容易激活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且这里也可以看出,对各年龄层影响最大的,就是七八十岁的人。

这些规律对应到现实中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对社会事件发表的观点,只要不过时,就都会受到大家的赞扬。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接纳新事物、新观点上,已经比较弱了,但刚上初二的孙子、孙女跟他说的东西,他们却很愿意听取。

最后就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力最大。

性别与被激活的关系

下面一个有意思的结果就是,按性别来看,人们互相影响的规律,但这次是统计2个好友对他本人的影响。

可以发现,如果用户本人是男性,那么另外两个出现的好友也都是男性的时候,他被激活的概率最高。用户本人是女性也是如此,当另外2个好友也都是女性时,用户被激活概率最高。我猜,这可能和文章内容与性别相关有关,同一性别关注的问题更倾向于一致。

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其他因素与被激活概率的关系

然后,是物理距离对被激活概率的影响。当然,这里的距离只能精确到同一省份或者同一城市,精确不到公里数。

有人会以为,离得近的人互相影响多。但实际上,在“看一看”这里的激活率完全体现不出距离的特质。这也可以想到,你打开常用的微信群,看看最近发言的5个人,你能说出他在哪个城市吗?估计不能。所以,我们在“看一看”中看到那些只是在微信里熟悉的朋友时,也不会首先被他的地理位置影响。

接着,是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的对比。这个也很有意思。首先,什么算意见领袖呢?这是研究团队根据微信后台数据,主要是互动的次数,使用搜索引擎给结果页面排序的方法,给每个用户算出的一个分值。分最高的前1%的人,被定义为意见领袖。结果发现,意见领袖激活普通人的概率反而不如普通人激活普通人的概率高。

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不论是激起普通人点击文章,还是点“在看”,都是普通人点的“在看”对别人的激活率更高,一个10.65%,一个是1.06%。而在这两项统计中,意见领袖激活普通人的概率只有8.11%和0.66%。当然,最低的是意见领袖对意见领袖的激活率,这两项是7.49%和0.64%。

我觉得这个结果很容易被误解。在意见领袖这个词的定义上,那些得分高的人未必是我们理解的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写爆款文章的人,那些是我们定义的大V,而这篇研究中的意见领袖,更接近于朋友圈里非常活跃的人,联系人多、见什么点什么、转发文章也不怎么慎重,他们会在互动次数上凸显出来。但正因为他们在不论重要还是不重要的文章里都冒头,于是拉低了影响别人的概率。

藏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科学规律:点开文章阅读的都是哪些人?

下一个研究是朋友圈的属性。这里用到了一个定义——活跃朋友数,指的是一个人的朋友圈人数除以朋友圈可见人数的最大值,也就是除以5000。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联系人数量。

结果,这个数字和一个人在“看一看”中给文章点“在看”的概率几乎是成线性关系的。如果你有1000个联系人,你点“在看”的比例是2%的话,那你有2000联系人时,你点“在看”的概率就是4%。

但另外一个和联系人数量相关的行为,就是点开“看一看”中的文章的概率,反而是在2000个联系人之内才能维持稳定,大约稳定在10%-10.5%的概率。当联系人数量超过2000之后,联系人数量和点击“看一看”中文章的概率就成线性反比了。也就是说,你的联系人越多,你越不太看微信里的“看一看”栏目。

作者推测,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人受到了其他信息渠道的吸引,比如去点朋友圈看,或者去看信息的干扰更少、由自己主动筛选的订阅号文章了。

这个团队利用数学模型,在实际的朋友圈和微博上都做了测试,预测成功率超过80%,而且预测点击“在看”的成功率更高。这可能因为,这个动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大,而文章是否被点开,主要还是由文章内容和标题决定的。

说了那么多的结论,我们回到这个研究本身。你说,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各大社交平台都有数学模型,但主要是用来预测群体行为的。而这个研究中,甚至可以预测到个体的行为,准确率高达80%。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比如说,某篇广告性质的文章需要让某类人点击,这种指定读者边界属性的要求越精准,广告费也自然越高。那么,有了这个模型之后,就在此类用户的“看一看”文章下面,给他显示出几个导致他点击或者点赞的用户名出来,这笔高价值的精准广告推放不就完成了吗?

最后,关于大家在微信里的互动规律,你还有什么洞察和发现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星云学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ouke.com/blog/755.html

(1)